5月7日,校党委书记张俊宗一行赴定西考察了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原甘肃农业大学定西三结合基地),看望了我校在站工作的师生,详细了解了实验站基本情况和学校在旱农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
旱地与绿洲农作制科研团队和实验站主要工作人员分别从实验站概况、主要学术成就、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作了汇报。
在听取了汇报并考察了实验站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张俊宗对该实验站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学校将按照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创新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步伐,将实验站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旱作农业综合实习基地,进一步提升“旱地与绿洲农作制”团队的科研水平。
随后,张俊宗一行和安定区农技推广站、农业局、李家堡镇政府负责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就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交换了意见。调研期间,张俊宗还前往试验田,实地考察了实验站在保护性耕作、粮草轮作等方面开展的主要田间试验,并和实验站师生一起参与了马铃薯实验的播种工作
据了解,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原名:甘肃农业大学定西三结合基地),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35°28′n, 104°44′e),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实验站立足西北、面向全国,重点解决旱、寒、薄多元逆境胁迫下作物高产高效、土壤减蚀保育、环境友好等重大技术和科学问题,为现代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自建站以来,围绕旱地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农作制、作物抗旱高产高效栽培生理及调控和旱农生态系统调控理论与实践三个研究方向,先后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集雨补灌、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等领域承担了国际合作、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研发了适宜于不同地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等具有生产指导价值的成果,形成了四元协同调控等旱农理论,为旱作农业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在国际、国内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9部,获省部级奖励23项,地厅级奖6项,培养了农学及其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近150人,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条:农学院召开新增本科专业专家论证会 下一条:农学院举办迎70周年校庆高端学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