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甘肃农业大学70周年校庆,农学院开展系列学术活动,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应农学院与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张学勇和邱丽娟研究员于2016年3月7日来我校访问,并为30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做了学术报告。
张学勇研究员的学术报告为《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研究》。张老师就单元型及单元型区段的定义、单元型区段在发挥“基因团队”效应及综合表达多个重要性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进行了讲解,阐明了水稻、小麦和大豆单元型区段形成的分子基础,同时指出互作基因具有协同进化的趋势,关键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而调控基因在育种中具有更大的利用和选择空间,也展示了其团队经过研究绘制的水稻、大豆重要性状单元型区段图谱。
邱丽娟研究员以“大豆基因组多样性的发掘与利用”为主题,讲解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泛基因组的构建,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评价,解析了优异大豆基因资源的挖掘,大豆耐盐基因的克隆,同时讲解了大豆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报告会后,张学勇和邱丽娟研究员与农学院负责人就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学勇研究员简介
张学勇,甘肃省临洮人,毕业于农学院农学专业80级本科。中国农科院二级研究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基因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首席,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小麦细胞遗传学、遗传多样性和种质创新、产量性状遗传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建立了我国小麦的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并提供全国同行利用和研究;在国内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通过牵连效应分析发掘重要基因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并对产量基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早的提出 “近着丝粒区域是多倍体物种中基因组分化的核心区域”(genome 39: 1062-1071,1996),最近在小麦、大豆、玉米、油菜、番茄等作物中得到普遍证实。克隆了完整的小麦着丝粒功能性反转录转座子(crw),将目前发表的与小麦着丝粒相关的重复序列全部定位在一个自主型的crw上,发现crw在多倍体形成过程中发生强烈的扩张和转座,使着丝粒核心序列在三个基因组间趋于统一,以保障细胞分裂过程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这些结果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受邀在2008年国际动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和第19届itmi大会作特邀报告,并担任19届、21届itmi国际组委会委员。发表文章100余篇,被引用近3000次。长期担任《生物多样性》、《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编委。
邱丽娟研究员简介
邱丽娟,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获农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1993年5月-94年6月,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和iowa state university从事大豆和玉米的分子遗传研究。现任世界大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兼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九五”以来,主持和完成国家攻关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鉴863,973等课题;研究内容包括大豆新型分子标记开发和利用、重要性状的新基因发掘与功能定、大豆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大豆育种新方法研究和种质创新等。
上一条:农学院成功举办考研指导大会 下一条:农学院召开研究生录取调剂说明会
【】